這天,你因為肩膀三不五時就因為做某些動作就痛所以到診所求診,醫生扶著你的手往上伸,做了某些檢查,不到三分鐘,然後宣判「先生,你有夾擠症候群。」什麼!他剛剛說的是什麼意思,你內心的小劇場開始飛快演出,剛剛那個穿白袍的傢伙說我什麼東西要夾緊,還是被夾到?聽起來好像很嚴重,可是我沒被什麼東西夾到啊!我是不是漏聽了什麼。
沒有,還沒有,到目前為止你還沒有漏聽什麼重要的事情。
許多現代人都有著肩膀相關的狀況,而成年人約有二至三成的人有著肩膀疼痛的問題,尤其在超過四十五歲的女性身上更是常見,即使經過治療和暫停工作,一年後仍然肩膀疼痛的病人大有人在。而在有肩膀問題的病人中,有某一個類型最引人注目。那就是1852年就已經被提出的夾擠症候群。

照片來源: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148371/
這類型的肩膀疼痛主要是以手前舉或側舉時肩膀發生疼痛為特徵,有時會伴隨著肌肉無力和肩關節的磨擦聲。1972年著名的骨科醫師Neer指出,由於肩關節的慢性滑囊炎、旋轉肌斷裂、骨刺等無法由身體檢查或X光區分出來,所以,夾擠症候群就被用來指稱幾乎所有有關於旋轉肌異常的診斷。
夾擠,顧名思義就是有某樣東西被夾到。而夾擠症候群這個名詞用在肩關節,屬於一種假說,試圖解釋夾擠症候群的疼痛、發生原因以及它伴隨的功能喪失。提出的臨床學者們認為肩關節症狀來自於肩胛骨的肩峰(acromial)下空間相對變小,而壓迫了肩關節附近的組織,這些組織包含了旋轉肌群、二頭肌腱和滑囊。Neer 認為所有的肩峰下夾擠症候群和九成五的旋轉肌病理都是由於肩峰下組織受到壓迫,尤其以棘上肌受到肩峰的壓迫最為常見。據此,Neer 提出了症候群連續性的病理,診斷方式,保守療法以及前肩峰移除手術來診治夾擠症候群。
雖然肩關節疼痛相當常見,但關於關於夾擠是否是造成疼痛的主要的原因,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同時,我們是否該把夾擠症候群當成一個明確的診斷,也備受質疑。隨著時間的過去以及醫學的進步,夾擠症候群假說的內涵也越來越豐富,大眾開始發現,當我們對肩膀疼痛了解的越多,和夾擠症候群扯上關係的不同診斷也就隨之增加,據統計,起碼有十種以上的肩膀診斷和夾擠症候群相關聯。
由於相關診斷病名的增加,有更多的醫師也試圖將夾擠相關的肩膀疼痛,按照夾擠發生的部位,按照不同發生的病因來去做不同的分類,試圖按照在這廣泛的夾擠症候群宇宙中,找到造成夾擠的原因,以做為更多治療的依據。也因此,就像我們在開頭提到的,夾擠症候群本身並沒有為醫療從業和病人找到治療的方向,唯有從病人的生活抽絲剝繭尋找造成疼痛的源頭,如肩胛控制不佳、肩關節不穩定、過度使用等等,找到了源頭,才能從根本恢復病人肩關節的健康。
然而,由於夾擠症候群假說內容的逐漸擴充,每年進行部分肩峰移除手術的病人數逐年上升。但因為移除手術病人預後情形並沒有等比例的增加,於是從2006年開始,拜現代醫學進步之賜,超音波、核磁共振以及關節鏡的普及,有許多人開始對於夾擠症候群假說的證據開始進行系統性地檢討。
檢討的結果發現,現行夾擠症候群的症狀和臨床身體檢查,並沒有辦法區別夾擠症候群以及其他的肩膀不適,也沒有證據顯示肩膀的旋轉肌病變是由於夾擠所造成,更讓人震驚的是其實在一般人的肩關節,旋轉肌和肩峰的碰撞是每天都在發生。換句話說,夾擠症候群這個以夾擠來論述肩膀疼痛的假說其實並沒有辦法嚴謹的定義。也因此,當失去夾擠這個核心概念後,越來越多人開始建議不再使用夾擠症候群這個名詞而改用肩峰下疼痛症候群來作為替代,更有人建議甚至連疼痛症候群都不用,而改以肩關節不同的精細解剖構造(如旋轉肌腱病、上棘肌部分斷裂等等)所發生的病變來作為現代化的診斷。
走筆至此,不禁感慨,從夾擠症候群開始為學界所熟知後四十年,有關於肩關節疾病的定義、臨床評估以及了解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再加上超音波、核磁共振和關節戒的發達,讓我們新一代的醫療工作者更能夠容易的做出精確的診斷。不過這一切的一切也不能不感謝夾擠症候群這個曾經的顯學啊!
小天醫師,那我的肩膀咧,現在不叫夾擠症候群了,可是它還在痛,該怎麼辦?
….(默默飄走